初冬的洱海,水面開闊、波光粼粼
遠處的蒼山,重巒疊嶂、郁郁蔥蔥
承載的是白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也是滇中引水工程建設者們對高原明珠的守護
裊裊不絕的云南山歌
與鏗鏘有力的建設戰歌相映成趣
奏響了“惠滇中千萬之民”的攻堅戰。
精心組織強管理 施工進度見成效
有軌運輸
項目內設6條施工支洞,其中包含2條施工斜井,均為高陡坡長距離斜井(有軌運輸)。海東隧洞3#斜井全長660.362米,洞口至正洞高差為272.572米(相當于98層樓高),縱坡為43.2%;海東隧洞4#斜井斜長691米,洞口與井底高差254.7米(相當于84層樓高),縱坡為41%。隨著工程的不斷推進,3#、4#斜井掘進到主洞后出渣運輸效率不足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嚴重制約著項目進度和生產,為解決這一“瓶頸”,項目部在主洞施工階段采取“主洞無軌+斜井有軌”運輸組織方案,洞外安裝雙筒礦用提升機1臺,側卸式礦車2臺。布設兩條有軌運輸線。斜井雙軌運輸采用上、下行交錯,同時運行的方式組織運輸,洞內裝渣的同時,洞口可同時裝卸材料,提高了裝渣效率。為確保絞車運輸安全,項目部還配備了專職安全員、專業的機械管理人員、經驗豐富的調度人員,做好安全巡視、設備日常維護保養和指揮。
海東隧洞0號支洞下游至1號上游主洞段提前188天順利貫通
針對投標施組長距離獨頭巷道通風,項目部在海東隧洞0號支洞下游和2號支洞上游增設豎井通風,解決了通風制約施組推進的問題;在施工組織推進過程中,嚴抓均衡生產,充分開展多工作面平行作業,見縫插針、立體交叉安排施工,縮短工序銜接,加快循環作業時間,有效提高施組效率,施工生產捷報頻傳。8月4日,海東隧洞0#下游至1#上游主洞段提前188天順利貫通;12月9日,海東隧洞4#支洞順利掘進到主洞,標志著項目內的6條施工支洞全部進入到主洞施工。目前1標開累完成建安產值7.2173億元,完成合同造價14.9366億元的48%;2標開累完成建安產值4.9209億元,完成合同造價12.9005億元的38%。
安全質量是底線,環保水保創標桿
項目以Ⅴ類圍巖為主,巖層強度低,穩定性差、存在突泥涌水現象,施工中需穿越多條斷層破碎帶,部分地段還存在巖爆。饒是如此,面對備受社會關注的民生工程,參建者們高舉“不怕困難、奮勇爭先”的旗幟,以身經百戰的底氣和勢如破竹的決心大步向前,戰塌方、斗涌水,實現了安全零事故、質量零缺陷、環水保零污染的好成績。
項目部于進場后就成立了安全生產領導小組,建立了以項目經理為核心的質量保證體系,通過層層簽訂安全包保責任狀、底板保護責任狀、缺陷整治責任狀、飛檢包保責任狀,把安全生產工作、質量管理目標任務層層分解,形成了“橫到邊、縱到底”的安全生產工作格局,暢通的質量管理信息渠道,保障項目內部質量體系的高效有序運行。為超前管控安全,項目部進行信息數字化管理,在各隧洞口建立信息化監控設備,包括有毒有害檢測系統、聲光報警系統以及視頻監控系統;安裝超前地質預報信息化系統,所有超前地質預報成果均上傳至網絡平臺;建立圍巖變形安全監測系統,管理人員能夠及時根據預警信息制定相應的應對措施,確保施工安全。在質量管理方面,項目部自制半自動噴淋系統,減少了襯砌混凝土因水化熱造成的干縮裂紋的發生,提高了襯砌養護效率和襯砌混凝土外觀質量。
項目處于洱海禁排區,兩個標段都是處在生態環境敏感地帶。繼洱海環湖截污工程之后,參建者依然延續著“守護大理綠水青山”的信念,牢記著“不讓一滴污水流入洱?!钡膰谕?,用心守護著這湖清水。
污水處理池
針對周圍農戶多、渣土運輸量大、清掃保潔難度大的特點,項目部安裝了自動噴淋系統,每天對施工便道定時灑水,成為滇中引水工程中首家使用噴淋系統的單位。在裝卸有粉塵的材料時,進行灑水濕潤或遮蓋,防止沿途撒漏和揚塵。針對隧洞涌水大、施工廢水多的特點,項目部修建了污水沉淀池和自動加藥設備,污水經沉淀后由洞外排水系統抽排到洱海流域以外的指定位置,淤泥按環保部門指定的位置投放,堅決不讓一滴污水流入洱海。為確保施工區與生活區的衛生環境,避免白色污染,項目部在辦公生活、生產區均設置有垃圾定點投放處,每天對垃圾進行分類清運,在食堂修建了污水沉淀池和隔油池,有效防止了環境污染。
2#棄渣場
進場以來,項目部專門配備了4座棄渣場、6座排水處理池、2輛灑水車、整套噴淋系統、6套污水處理設施、6套揚塵噪聲檢測儀、2座泵站、6座化糞池、6座隔油池、6座危廢暫存間,并修建了26709米洞外排水管線,保證了環保水保各項工作正常運轉。兩個標段在云南省建管局大理分局安全質量、環水保的季度和年度考核中,均名列前茅。此外,項目部還榮獲了中國中鐵2020年度“紅旗項目部”稱號、貴州省國資委2020年度“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云南省總工會2019年度“云南省五一勞動獎狀”稱號,樹立了良好的外部形象。
技術攻關解難題,持續創新結碩果
二襯鋼筋墊塊
打造精品工程,技術難題必須被攻克。項目所處位置地質條件較為復雜,伴有涌突水、巖溶地質災害、高外水壓力、有毒有害氣體等風險,不可預見風險因素多。針對一系列困難,項目部編制了科技創新管理辦法、科技創新規劃,系統推進科技創新工作。采用二襯混凝土“三筑、兩振、兩孔”施工工藝,有效解決了二襯混凝土澆筑過程中容易產生的振搗不密實、拱頂脫空等質量缺陷;利用新型增塑劑解決了有水洞段噴砼工效低、回彈高的技術難題;利用仰拱棧橋解決了掌子面開挖和襯砌同步作業的問題;采用“一膜一砂一洞渣”方法解決了底板混凝土成品保護技術難題;選用滑動模板的棧橋模板解決了特長引水隧洞滑模施工工法技術難題;采用三臺階五步工法解決了陡深斜井穿越碳質頁巖塑性變形主動防控難題;選擇高揚程、低流量的水泵,采用2級接力排水方式,有力解決了陡深斜井坡排水難題。
底板邊墻墊塊
截至目前,項目部完成了《小斷面施工支洞光面爆破質量控制》《襯砌鋼筋焊接質量及鋼筋保護層質量控制》《引水隧洞底板混凝土平整度質量控制》三個QC課題;《一種大斷面引水隧洞混凝土襯砌全自動化噴淋養護裝置》獲實用新型+發明專利;《高地下水位條件下富水斷層帶施工用的排水設備及方法》、《高地下水位條件下富水斷層堵水加固施工設備及工藝》獲發明專利;《陡深斜井穿越碳質頁巖塑性變形主動防控技術及陡深斜井反坡排水技術》獲云南省滇中引水工程“技術創新、科技攻關”勞動和技能競賽“創新創效標兵,《小斷面施工支洞光面爆破質量控制》和《引水隧洞底板混凝土平整度質量控制》兩項成果獲云南省建筑業協會“2021年度云南省工程建設優秀質量管理”二等獎,凸顯了項目部科研創新實力。
項目部全體參建人員將秉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高質量、高標準、高要求的原則,在紛繁復雜的施工環境中,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關,實現一個又一個的節點目標,著力打造精品工程,確保所有項目如期完工,以最好的成績交出滇中引水工程建設的優異答卷。(倪申 張琴)
本欄推薦文章
本欄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