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中國西北,寧夏銀川市西夏區第十八小學的一間多媒體教室里,科技的“闖入”讓這節小學五年級的課程趣味十足,孩子們探索未知科技世界的激情被點燃了。
在教師馬國英的指導下,學生按不同角色分組,通過計算思維,將面前的積木進行編碼,嘗試以搭建積木復原鑰匙的方式開啟來自華為的“科技寶盒”。在團隊協作和多次嘗試后,寶盒成功打開的一瞬間,孩子們歡呼雀躍:“好神奇??!再試一次……”
這樣科技范兒十足的趣味課堂,同樣吸引了銀川市西夏區南梁小學學生的注意力。制作快遞蜂巢是五年級學生特別感興趣的項目,從流程圖繪制、圖表設計、豐巢柜設計剪裁、固定豐巢柜的美化、線路連接,到最后豐巢柜正常工作,學生強大的動手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不斷被激發;在智慧農業課堂上,從一粒種子到十幾厘米高的玉米苗,學生在觀察、記錄中感受光照、營養、溫度等因素對植物的影響;在分揀機器人課上,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按指令指揮機器人行走,完成貨物投遞……
“我們的學生很少有機會能接觸到這樣能鍛煉動手能力、提升計算思維、激發團隊協作意識的課程。華為‘科技小學堂’以強大的科技支撐、優質的教學資源和設備、優秀的研究團隊,為農村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臺?!便y川市西夏區南梁小學信息技術教師拓萬榮說,通過科技小學堂,可以明顯感受到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能力逐漸增強、動手能力得到鍛煉、信息素養得到提升、眼界更加開闊。
有人說,一個國家的強盛是在小學教師的教室上完成的。這足以說明基礎教育與基礎研究的重要性。我們身處現代產業崛起的偉大時代,只有長期重視基礎研究、基礎教育,才能培養出更多具有科技創新意識和能力的人才,讓產業更加領先、國家更加強大。
2021年,華為正式發起“科技小學堂”項目,結合其在信息通信技術領域的創新實踐與知識,開發成系列化的科技課程,采取項目制學習方式,強調在真實問題中運用科學思維和方法進行持續探究,讓學生們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掌握創新科技知識、運用知識,培養學生的計算思維能力、團隊合作意識,使學生體會到“做”的成功,養成通過“動手做”來解決問題的習慣。同時,通過項目化的學習方式、跨學科的教學模式,啟發鄉村學生好奇心和探究心,提升鄉村老師科學素養,開啟科技啟迪之門。
去年下半年以來,該項目陸續在銀川多個農村小學落地,更多鄉村孩子和老師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
作為華為“科技小學堂”的志愿教師,寧夏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技術學研究生岳麗麗感慨萬千?!皩W校開設的一門《STEAM與跨學科教學》課,為我們參與科技小學堂打下了理論基礎。烈日炎炎,我們曾轉兩趟公交行程二十多公里,給鄉村孩子們開啟一堂又一堂筑夢課,這樣的機會很難得?!?/p>
7月9日在銀川舉辦的“華為科技小學堂,鄉村科教大夢想——2022寧夏農村學??萍冀逃杏憰鄙?,北京師范大學的鄭永和教授圍繞科技教育提出建議:“在科技教師培養方面,應擴大科學教育專業的招生規模,優化小學科學教師人才培養的方案,創新小學教師協同培養機制,對接相關部門、師范類院校和小學學校共同深化科技教育和教師培養?!?/p>
據悉,今年2月,華為與寧夏大學簽署“橫向課題”合作協議,“科技小學堂”項目在寧夏銀川市西夏區南梁小學、中石油希望小學、華西希望小學等5所學校落地,共234名學生受益。2022年秋季學期,計劃在寧夏和江西共20所學校39個班推廣,覆蓋約2000名學生,以科技力量助力基礎教育高質量、內涵式發展。(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張文攀)
下一篇:體驗非遺 樂享暑假
本欄推薦文章
本欄最新文章